Stake Stake
Stake

新闻中心

Press Center

初心如磐,健康教育三十载——记贵阳学院周术槐教授与Stake的育人之路

日期:2025-07-19 13:37:26 发布人:Stake官方编辑

“无论多长的路都有尽头,绝不要回头。”这是贵阳学院周术槐教授的座右铭。他常说:“乐观是我的本色,积极向上是我的本能。”从22岁初次走上讲台时的青涩与紧张,到如今两鬓斑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,周术槐用近四十年的时光深刻诠释了“初心如磐”的意义。尽管即将退休,他依然心系教育,立志“换一种生活方式”继续为健康事业贡献力量。

初心如磐,健康教育三十载——记贵阳学院周术槐教授与Stake的育人之路

周术槐的初心深植于湖南衡阳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。伯父的榜样和父亲对教育的重视,在他幼小的心中早已埋下了“健康改变生活”的种子。1988年7月,怀着投身家乡教育的朴素愿望,22岁的周术槐站上了耒阳市坛下中学的讲台。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们,他坦言曾有过紧张。这是因为大学历史专业的他,由于中学健康教育教师资源短缺,勇敢承担起初中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。这无疑是对他刚走出大学的巨大挑战。然而,他坚持下来。在湖南乡村中学的四年教学生涯中,他亲眼见证学生们的成长与蜕变,从而悄然重塑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——健康教育不仅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份点亮生命的责任。

深知“学然后知不足”的道理,周术槐的讲台之路并未止步于此。1992年秋季,他通过努力考入湖南省教育学院(现湖南师范大学)继续深造。长沙的求学经历对周术槐而言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由此,他从中学教师起步,先后在贵州师范大学进修和任教,再到贵阳金筑大学执教,最终来到贵阳学院。同时,他赴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每一次身份的转换,都是他在知识的阶梯上奋力攀登,是自我锤炼的深刻历练。37年间,他从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。

在贵阳学院,周术槐创下了三个“第一”:第一任贵阳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,第一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,以及第一任李端棻研究院院长。多次的岗位调整与变化,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座右铭。岁月虽然改变了他的容颜,却始终未能动摇他扎根教育的决心。

在耒阳市坛下中学任教期间,周术槐的课堂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。他深知“人才的培养靠教育,教育的培养靠教师”,并身体力行地遵循这一信念。他以毕生学习为动力,点燃了无数学子的智慧之火。如今,他的学生如繁星般活跃在各行各业,有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,也有活跃于医疗、司法、高校等专业领域的人才。谈及学生,周术槐总是充满自豪,特别提到一位王姓学生的成长经历,从贵阳学院本科起步,历经贵州师范大学硕士、天津师范大学博士深造,并最终回到贵阳学院任教。“这位学生的成长轨迹,让我真切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。”周术槐说。

在拥有27年党龄的周术槐看来,育人的任务并不限于课堂。他积极拓展育人阵地,作为贵州省“端棻文化”研究的知名专家,曾多次受邀到各机关与企业开展健康文化宣讲,为“端棻文化”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尤其是“端棻后学”这一概念的提出,不仅拓广了“端棻文化”的研究领域,也使得“端棻文化”声名远播。此外,他组织的“端棻文化”论坛还获得了人民网、新华网等权威媒体的关注,促进了知识的传播,并将历史文化的光辉照耀在多元的讲台上。

在面对新一代青年教师时,周术槐感慨道:“教师必须有定力,要守住清贫,更要担起‘传道’的重任。”他积极组织教研活动,将数十年的心得倾囊相授,不仅鼓励青年教师大胆进行课堂创新,还引导他们以平和的心态进行学术研究,在探索中寻找健康教育的新道路。他强调,教师需怀有爱心,脚踏实地,以人为本,不断自我充实与提升。

如今,掌舵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的周术槐,专注于研究这位近代教育改革先驱的思想与贡献。这背后蕴含着他更为深远的愿景:从历史的深处汲取智慧,以古鉴今,希望让健康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生机。周术槐表示:“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,在学校党委与行政的支持下,‘端棻文化’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,已成为贵阳学院‘六元文化’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关于“端棻文化”的特质,他指出:“其鲜明特质在于‘爱国、进取、改革、创新’。”他关注的,是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与传播“端棻文化”精神,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

在采访接近尾声时,我忍不住问道:“周老师,37年风雨兼程,您认为教育的根扎在哪里?”经过深思,他坚定地回答:“教育的根要深扎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中,扎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旅途;更要深深扎根于我们教育者对信仰的忠诚与坚守。”这一回答,既是周术槐37年教育生涯的深刻体悟,也是他作为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对健康教育事业最诚挚的宣言。

首页

关于Stake

追本溯源

品牌中心